威廉希尔·(WilliamHill)app官网下载

精神文明

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神文明 

致敬!河北9人荣登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


11月12日,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北省沧州市举办。河北省共有9人上榜。

他们分别是:轧辊加工技师张衍朝,精准走刀写匠心13年零失误;好兄弟刘博、李玉法,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把贫困村变成“网红村”;村支书郝保德,心系群众倾心尽力解决百姓困难;“爱心奶奶”范木兰,16年拾捡20万个废弃水瓶帮助200余人;9旬老人刘义,拾荒助学累计帮助500余名贫困学子;出租司机崔敬辉,8年累计义务救援抛锚车4000余辆;热心村民崔国营,危难时刻救起三名落水儿童;“00后”尹新朋,勇救落水儿童献出生命。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张衍朝:轧辊加工技师精准走刀写匠心 13年零失误


640 (2).png

  张衍朝,男,1986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钢集团邢台机械轧辊有限公司技师、加工二分厂一车间精车五班班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张衍朝始终扎根生产一线,连续13年保持产品一级品率100%,解决了轧辊加工中的震颤和跑刀问题;发明“五步工作法”,确保团队成员出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带领团队参与企业数控车床全程序一键式加工实施课题攻关工作,贡献创新成果50余项。张衍朝曾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工匠、河北大工匠年度人物、河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精益求精 他把产品当自己的“孩子”

  2006年8月,张衍朝来到中钢邢机定岗实习。一走进厂区,便被各种轧辊产品吸引,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样子来。一年后,他终于如愿正式入职。凭借着执着与勤奋,张衍朝很快掌握了车工基本技能,只跟班学习了7个月,就开始“单兵作战”。时至今日,他仍清楚地记得首次制作轧辊时的场景。

  轧辊是轧机上最重要的部件,钢材薄厚、成型,都要靠轧辊来实现。一根用来加工轧辊的精钢毛坯重十来吨,价值达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元。“加工时只要出一点差错,整根轧辊就报废,造成非常大的损失。”为此,张衍朝对自己严格要求,涉及轧辊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数据测量的每一步,他都精雕细琢,变单次确认为双重核对,通过借助不同测量工具间的互检,实现“零误差”。2010年至2023年间,张衍朝做出的产品连续13年保持一级品率100%。

  在张衍朝看来,每一根轧辊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需要“疼爱”,需要用极致的耐心来“呵护”。

专业专注 他独创出一套工作法

  为了使加工者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程序化操作动作,确保出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2016年2月,作为精车班长的张衍朝开始有意识地结合经验,以标准化和过程管控为目标,制定出清晰的质量控制要求和管理标准,并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将精车加工质量管控过程细分为23个加工质量控制节点,归类形成“一准备、二确认、三校核、四一致、五必须”的“五步工作法”。制定完成后,张衍朝率先向自己所在的精车八班进行推广。在他的带动下,连续几年,班组成员操作实现“零失误”、一次交检合格率达99.3%、一级品率达100%。目前,“五步工作法”已在中钢邢机工作中全面推广。

  2023年,张衍朝盯紧建设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目标,主动承担了企业多项重点产品的加工任务,创新出多项操作方法,填补了国家空白。他牵头完成燃机转子产品的精加工任务,工效提高2倍,解决了现场生产瓶颈,实现了全工序全流程一体化加工;创新采用“量块辅助加工测量法”,成功攻克宝钢用户某型号冷轧辊高精度特孔加工难题,弥补了传统检测器具测量能力的不足,满足了“特殊需求、特殊工艺技术、特殊标准”高端精品轧辊加工要求。

倾情倾力 他追求革新无止境

  2019年,张衍朝创新工作室成立。4年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又一批青年员工迅速成长。在他的模范带动下,车间涌现出多名公司劳动模范和优秀岗位能手,成为了分厂生产一线加工队伍的骨干力量。围绕质量、工效提升,他先后承担了多项重点产品的加工,探索出多项加工制造方法,自行设计多个专用工卡刀具。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他还对数控机床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并参与企业数控车床全程序一键式加工实施课题攻关工作,取得了相关创新成果50余项。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精雕细琢的创新之路上,张衍朝永不停歇。“精车加工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钻研,努力把每一项技术、每一个产品做到极致。”张衍朝说。

刘博、李玉法:好兄弟精准帮扶带动乡村振兴 把困难村变成“网红村”

640 (3).png

  刘博,1979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石家庄市裕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玉法,1982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刘博、李玉法原本素不相识,在乡村振兴路上志同道合、攻坚克难,两人通过多年的努力把小山村变成了“网红村”,带动村民致富、促进乡风文明。他们两人被称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好兄弟,先后荣获河北“感动省城”人物、“中国网事·感动河北”年度网络人物、“时代新人·河北好人”等称号。

乡村振兴在持续行动

  卷掌村是位于石家庄市平山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山村,四面环山,人们都住在山的沟掌处,故名圈掌,后简写为卷掌。李玉法就出生在卷掌村,长大后来到石家庄发展,经村民邀请、镇党委任命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回村建设家乡;随后刘博经组织安排,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卷掌村。

   “卷起手掌是拳头,卷掌村是杂姓村,最需要卷起手掌,握成拳头。”刘博、李玉法在帮扶过程中将“卷掌成拳”确立为村庄文化核心,并提出“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特色种植为支柱,光伏、风电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带领村民硬化村庄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修缮房屋……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改善了居住环境。

  卸任返回石家庄后,他们仍不忘初心,继续推动卷掌村乡村振兴。利用法律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升村民法律意识,依法治理乡村;连续举办幸福饺子宴,打造成当地的新民俗,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协作的新风尚;挖掘、宣传“教师村”的品牌(卷掌村150户先后走出35名教师,其中一个家族出了17名教师);联系河北梆子剧院到村演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网上发帖、建群邀请市民看天生桥、观石抱树、吃农家饭,推动乡村旅游;组织爱心人士到村看望慰问老党员和高龄老人;联系省会知名文艺家采风、创作;联系爱心单位捐赠书籍、文体用品。

帮山里娃找城里亲戚

  刘博、李玉法先后给村里引进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和大学生暑期实践队。城里来的大哥哥大姐姐改变了村里孩子们的生活,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孩子们学会说普通话了。然而这些只是短期的影响,因为驻村社工离开了,大学生志愿者也走了,村里的孩子们经常问:“城里的哥哥姐姐们还会来吗?”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眼神,刘博、李玉法想给他们创造一个能够不间断地了解外界的机会,让他们能真正走出大山,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出于这个目的,他们发起了“帮山里娃找城里亲戚”的活动。

  在刘博、李玉法的组织下,卷掌村的14名山里娃与石家庄当地的12户爱心家庭结为“亲戚”。山里娃和城市的孩子一起参观了科技馆、博物院,坐地铁、参观河北师范大学,逛动物园……一起享受童年的快乐。爱心家庭的孩子也来到卷掌村,城里孩子和山里娃一起体验做豆腐、推碾子、干农活儿,感受不一样的童年,增进友谊。

  现在爱依然在继续。在刘博、李玉法的引导下,节假日山里孩子和城市孩子可以相互走亲戚,一起玩耍……

  不管是驻村帮扶还是乡村振兴,困难和矛盾是家常便饭。虽然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甚至遭到误解、质疑,但两人坚持不懈、初心不改。李玉法有感而发,写下了“舍身取义义难尽,常患谁怀国与民”等诗句激励大家,只要大家发挥“卷掌成拳”的精神,团结一心、一直向前,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卷掌村一定能有更美好的未来。两人倾心投入艰辛的工作,相互配合,凝聚了深厚的感情,真正成为了乡村振兴路上的好兄弟。

郝保德:村支书成立调解室 “好大哥”解百姓“疙瘩”事

640 (4).png

  郝保德,男,1969年3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金店镇大辛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走街串巷,怀里总揣着一本民情记录本;他磨破嘴皮,只为求得万户安宁;他从政策法律咨询、调解纠纷、法律援助等方面为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被周围的群众亲切地称为“好大哥”。郝保德先后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好人”等荣誉。

创办工作室服务群众不求回报

  2009年,郝保德成为内丘县金店镇大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担任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对工作的规划之一,就是调解村里的矛盾纠纷。“只有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和谐了,村风才能淳朴,村子才能更好地发展。”郝保德耐心细致、公平公正的调解,很快受到广大村民的拥护,甚至附近村的村民有纠纷也找他调解。渐渐地,乡亲们都知道大辛庄有个“好大哥”,帮解百家忧。十里八乡谁家有什么事,都爱来找“好大哥”评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大哥”调解、化解的矛盾越来越多,村民们对他也越来越信服。

  为了更好更广泛地服务群众,2015年7月,郝保德牵头组织社会热心人士,成立了“好大哥”调解工作室,公开承诺义务帮助群众调解邻里纠纷、化解矛盾。他组织热心志愿者十几名,聘请了4名懂政策、会说理、责任心强的专职调解员,并印发明白纸进行广泛宣传推介。“好大哥"们开始正式出面调解纠纷。他们不收一分钱,不带任何偏见,调解结果令人信服。“好大哥”名气越来越响,慕名而来“求调解”的也越来越多。在长期化解基层矛盾过程中,郝保德摸索出了“公、孝、情、恒、帮”五字诀调解法,村民的各种矛盾纠纷,都被他妥善化解。

回访防反复 家喻户晓赢口碑

  在调处纠纷时,“好大哥”从不怕麻烦。一次调处不成两次,两次调处不成三次……他主动上门到群众家中做工作,让群众感到矛盾不大,干部都拿着当事办,进而放下心气,同意调处。多年来,他调解的每一起纠纷,都是以法帮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双方当事人横眉怒目来,携手并肩去,化干戈为玉帛,使矛盾双方当事人心悦诚服。

  为做实、做细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好大哥”调解室探索实行双重回访的工作方法,即对于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定期进行回访,以巩固调解成果。特别是针对调处的复杂纠纷中履行调解协议的关键人,进行多次回访、及时了解协议的执行情况,保障调解协议的实效。内丘县金店镇后河村两户李姓人家,因为祖坟问题产生争执,双方发生了冲突,矛盾随时有升级的可能。经过“好大哥”的悉心调解,双方达成了和解,并签订了调解协议。但在回访中发现一方当事人有反悔迹象,“好大哥”迅速进行了回访疏导,最终使当事人履行了调解协议,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好大哥”调解工作室在郝保德的带领下,发挥了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认可,成为了群众解决纠纷的免费“专家门诊”。目前,“好大哥”工作室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76起,调解成功率95%以上。目前全县9个乡镇建立了“内丘好大哥”联络站,全县309个村都建立了联络员,工作范围实现了全县覆盖。“我们就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替老百姓解决一点儿实际困难。”郝保德谦虚地说。

改出乡村好环境 过上幸福新生活

  “这几年变化可太大了,原来出门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脏水冒臭味儿,现在不管是大街小巷都硬化了,而且还建起了大舞台和小广场,闲的时候唱唱戏,跳跳舞,这日子美着呢!”村民武阿姨高兴地说。在调解纠纷的同时,郝保德还整修维护村基础设施。他起早贪黑、带头干。在他的带动下,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村内3条主街道、62个巷道、2000余米过村干道及6条通往田间道路进行全部硬化修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和生产经营活动。村里还建起舞台、健身广场,添置了健身器材和文化用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幸亏有郝书记照顾我们,再也不怕以后没人管我们了,在这幸福院住着,日子越来越好了,保德真是我们村大好人。”76岁的盲人宁大娘激动地说。为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郝保德还筹资建立村级敬老院,为本村及周边村的孤寡老年人提供免费吃住。截至2023年,接收孤寡老人已达到58人。每年重阳孝道节,他自掏腰包举办“百叟宴”,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县先后有46个村开展孝老敬亲活动。

  2017年,大辛庄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2018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孝治村可以使村子变得和谐稳定,村子和谐稳定了,村民才能一心一意抓经济。”郝保德说,“让孝行在村里生根发芽”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目标。

范木兰:“爱心奶奶”16年拾捡20多万个废弃水瓶帮助200余人

640 (5).png

  范木兰,女,1941年8月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小区第一社区居民。自2007年起,她每天捡拾矿泉水瓶和纸箱等废品,换了钱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16年来,她至少捡拾了20万个瓶子,加上其他废品换来的钱和自己的退休金,资助贫困大学生、生病的邻居等200余人。先后获得“河北省优秀志愿者”“河北好人”等荣誉。

一次偶然捐助找到人生方向

  1998年,范木兰不幸被查出颅内长了肿瘤,经过两次开颅手术虽然保住性命,却因此导致右耳失聪,右侧面部神经受损,而且这种病复发可能性较高,发病后更为严重。那段时间,范木兰上下楼都需要有人搀扶,每天与药为伍,让她感到非常沮丧,对今后的人生失去了希望。

  2007年,范木兰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父亲瘫痪在床,母亲离世,一个年龄仅有7、8岁的小女孩就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既要照顾患病的父亲,又要养育仅几个月大的弟弟。范木兰看完后泪流不止,决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这个苦难的家庭。她从工资里拿出200元,通过媒体捐出了平生第一笔善款。虽然她当时每个月的退休金也就几百元,但想到自己也能帮助别人,她犹如获得了新生,仿佛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靠捡拾废品换钱捐款

  从那以后,她开始关注报纸电视上的新闻栏目,看到有受灾捐款和困难资助的信息,她就毫不犹豫地把钱汇过去。数目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最多的一次,她捐了2000元。随着捐款次数的增加,范阿姨的退休金渐渐不够用了。她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退休工资并不高,还有病在身,需要买药治病,想要长期捐助别人,无疑是件困难的事。因身体康复需要,范木兰时常在室外锻炼,经常看见有人遗弃的饮料瓶,她由此产生捡废品换钱、资助别人的想法。

  一开始,她还有点不好意思。第一个瓶子就是红着脸捡起来的。碰上熟人,生怕人家问起,范木兰恨不得找个地方藏起来。后来,她渐渐就不介意了。“为了帮助别人嘛,这么做不丢人!”范木兰在心里暗自想。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心里也坦然了。每天天刚亮,她就拿着长夹子和环保袋出门,在自家附近的街道和小区走上一圈儿,捡拾别人扔掉的矿泉水瓶。攒到一定数量,范木兰就把瓶子卖掉,然后把攒下的这些钱通过媒体、公益组织或慈善机构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2012年,范木兰了解到秦皇岛市抚宁区陈家窝铺村的小悦(化名),因父亲不幸车祸去世,家里没了经济来源,面临辍学。她便开始资助小悦上学,偶尔还给她打打电话,当小悦知道奶奶是靠捡瓶子换钱资助她时,小姑娘感动得落泪了。

  随着年龄增长,范木兰身体变得越来越差。搬不动废品了,老伴就承担起了搬废品、卖废品的活儿。下楼梯不利索了,她就一步一步地挪下去。为了捡到更多的瓶子,她每天早晨4点钟就来到楼下。除了下雪,她风雨无阻,每天到各个小区里转。她还有个记账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她资助别人和捐款的事项,整整12页……

  多年来,范木兰共资助了200多名需要帮助的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为困难职工捐款……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出现困病需要救助的人,她都会出现在捐款现场。有时候一周内就会连续捐款2次,署名“希阿芝”签名的捐款已经有厚厚一打。

  希阿芝——是“献爱者”的谐音!“我捐款的时候不想让人知道,所以用献爱者的第一个字母做谐音给自己化名希阿芝。”

“希阿芝”的“事业”永不停止

  捡瓶子久了,周围的居民都认识她了。得知她捡废品是为了资助别人,街坊邻居都主动帮她捡瓶子、攒纸箱。有个小区几名保安长年累月帮她攒瓶子,每天都会给她攒好几个。还有一位在市政府工作的爱心人士,看到她猫着腰捡瓶子,就把车里积攒的水瓶全给了她,又塞给她100块钱,让她捐给需要的人。

  2014年,范木兰儿子患癌去世,给她和老伴沉重打击。范木兰整天呆在屋里,无心出门,捡瓶子的事也搁置了。有一天,十几名跟她熟识、以前常帮她攒瓶子的小区保安自发地一起推着三轮车,拉着整整一车的瓶子送过来。范木兰感动得直掉泪,便重新开始了捡瓶子的“事业”。

  在她的影响下,家人朋友、街坊邻居、小区保安都主动帮她捡瓶子、攒纸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爱心捐助的行列,成为了一个又一个“希阿芝”。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有人问范木兰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坚持十几年捐款助人?老人回答说,“每次捐完款,我特别高兴,感觉自己还能帮助别人,还有用。这是我最开心的事。只要我活着,这件事就不会停止。”

  如今,“希阿芝”的善行广为人知,她受到港城人民的敬仰,这三个字也已成为捐献爱心的代名词。范木兰老人不吝捐款,堪称布衣中的贵族;广伸援手,可谓是心灵的富翁。

刘义:9旬退休教师拾荒助学 累计帮助500余名困难学子

640 (6).png

  刘义,男,1934年2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退休教师。刘义为了助学扶困,一根木棍,一个编织袋,一身旧衣服,成了他每天必备的装束。前半生,他是置身于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后半生,他是帮助贫困家庭的党员模范。曾荣获“河北好人”等荣誉。

“我走下讲台时立过誓,余生要靠双手来助人”

  刘义出生在抗战时期,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刻苦努力,靠着救济金、助学金,一步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常说:“是党给了我一切,少年时家乡养育了我,青年时国家培养了我,老年时社会保障了我。现在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全心全意回报社会。”“我走下讲台时立过誓,余生要靠双手来助人。助残助困,其实都是从助学开始的。”刘义老人说。

  在大半生教书生涯中,他目睹了许多学生因家贫而辍学的事,这些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他深知贫困家庭孩子读书的不易,为了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老人萌生了靠拾荒来助学的念头。一根木棍,一个编织袋,一身旧衣服,成了他每天的装束。

  刘义不是环卫工,也不是以拾荒为生的人,而是一名想帮助更多人的耄耋老人。他20多年如一日,走街串巷,风雨无阻,捡拾纸箱子、塑料瓶、酒瓶、易拉罐等废品,换来的钱全都捐给了需要帮助的人。不能换钱的垃圾,他就清扫后分类放入街头的垃圾桶。2001年他首次将1000元助学金,捐给了迁西县上屋村小学。自此,老人一年四季穿着捡来的衣服,每天凌晨出门,不畏严寒酷暑,走街串巷,翻拾垃圾。“每弯一次腰,我就觉得能给困难的人多一份帮助。”这是老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20多年来老人靠拾荒攒下的8万多元,资助了贫困学生和家庭500余人。每一位了解和见过老人的人,无不对老人的大爱而感慨与动容,大家都称他为唐山“白方礼”。

“我要用我90岁的肩膀托起明天的太阳”

  除了路南区,刘义老人的帮扶范围还扩展到滦州市、迁安市、迁西县、乐亭县等地。2011年,老人在一次拾荒途中,偶然得知乐亭县有个聋哑女孩丽丽(化名)生活困难、安装不起人工耳蜗。于是,他通过熟人打听到丽丽的家庭住址,特意给丽丽寄去500元钱,此后两年他又陆续寄去近千元钱。尽管没见过面,但小女孩记住了这位拾荒爷爷。2014年春节,安装上人工耳蜗的小女孩专门给老人打来电话:“爷爷,谢谢您!”一句简单的致谢,让老人激动不已:“听说孩子因为耳聋,以前都不会说话,没想到她现在能和我说‘谢谢’了。”

  刘义在参加路南区2022年“十大文明标兵”颁奖时激动地说:“我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还能捡多久,我能捡一天就捡一天,我能攒一份是一份,我要帮助更多贫困的孩子,用我90岁的肩膀托起明天的太阳!”

  如今,刘义老人年纪大了,身子骨不如以前硬朗,但是,他还是每天都坚持出去拾荒。他坚信,每弯一次腰,就能多挣一分钱,就能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多一分的光亮。

崔敬辉:出租司机8年坚持义务救援抛锚车辆 公益之路越走越宽

640 (7).png

  崔敬辉,男,1974年6月生,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出租车司机。2015年以来,他始终秉承“用心去做 用爱帮人”的理念,救援受困车辆、播报路况信息、帮扶困难群体、参与爱心送考等公益活动,被誉为“保定救援哥”。曾荣获“河北好人”、河北省优秀出租车司机、河北省交通系统最美志愿者等荣誉。

义务救援车辆 传递志愿火种

  2015年崔敬辉开起了出租车,营运途中经常遇到车辆亏电、扎胎等求助。为帮助那些遇到困难,心急如焚的陌生人,他自费购买搭火线、拖车绳、应急启动电源等专业救援装备,开启义务救援之旅。

  为义务救援,崔敬辉加入保定市爱心车队和多个义务救援微信群、手台群。收到求助信息,他宁可不“拉活儿”,也要奔赴事发地义务救援。8年来,崔敬辉累计免费救援车辆4500余辆,最多一天救援12辆,一个月最多救援122辆。在他影响下,周围的朋友、被救援的车主等10余人主动参与这项公益活动,将志愿服务的火种传递。

  2019年10月,崔敬辉携60余名出租车司机在保定市莲池区注册成立保定东风爱心车队,开展更加规范的车辆义务救援活动。爱心车队成立4年来,人数已达80余人,累计义务救援车辆10000余辆,成为古城保定一道靓丽的志愿服务风景。

  不仅如此,崔敬辉还是保定交通广播97号公益路况信息员。8年来,他每年都为司机朋友们播报上千条路况实时信息,每年为城市路面、路灯、井盖、交通设施等提出上百条建议,助力城市建设发展。

热心社会公益 彰显志愿精神

  4年来在他的组织下,爱心车队奔赴唐县、易县等山区,开展助学、助残、助困等公益活动23起,连续4年开展爱心献血活动。多年来,崔敬辉还随各社会公益组织参加帮扶助困活动100余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6300多小时,累计捐款2万余元。

  2018年10月,崔敬辉路遇一断指儿童急需做手术,他迅速拉上患儿和家属,联系电台开辟绿色通道,连续去了三家医院,为患者治疗赢取宝贵手术时间;2020年1月新冠疫情期间,市区公交车数量减少。为助力疫情防控和市民安全应急出行,崔敬辉协助出租车公司组建防控应急车队,免费接送医护人员出行。崔敬辉更是连续80多天没有休息,累计接送医护人员100余人,救援车辆300多辆;2023年8月涿州市洪涝灾害发生后,崔敬辉组织爱心车队捐助药品、日用品等抗灾物资,并主动参加清淤活动。

  崔敬辉的善行义举得到了社会和政府的肯定与嘉奖,他的爱心事迹广泛传播,被大家誉为“保定救援哥”。

崔国营:热心村民奋不顾身救起3名落水少年

640 (8).png

  崔国营,男,1965年7月生,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大单镇洼里高村村民。2023年2月25日,大单镇3名中学生游玩途中意外落水,危机时刻,崔国营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勇救3名少年,直至孩子们脱离危险后离开。崔国营曾多次救人于危难之中,用善行义举挽救过8条鲜活的生命。崔国营曾荣获“河北好人”等荣誉。

危机时刻勇救落水儿童 见义勇为彰显英雄本色

  2023年2月25日,天气晴朗,微风徐徐。中午11:30左右,小琪、小美、小雨3名中学生,骑乘电动三轮车到大单镇游玩。车子行到洼里崔公路至洼里杨公路路口拐弯处,路西是一条三洼沟,沟里蓄水充沛,因车速太快,右拐时三轮车紧靠公路西侧驶去,连人带车掉入水中。

  当时,崔国营正开车到大单镇办事,当他的车超过孩子们的三轮车100多米时,忽然听到后面传来呼叫声,他从后视镜里一看,三轮车和人都不见了。他急忙靠边停车,跑到近前,看到3个孩子都落入水中,手脚扑腾,身体上下沉浮。崔国营见此情景,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沟里的水很深,他一米七五的个子,脚尖竟没有够到水底,意识到施救的难度,他先把靠近东坡沟涯的女孩救上来,又迅速游回去救其余两个孩子。

  由于孩子在水中挣扎,上下扑腾,她们渐渐漂到了河中心,崔国营奋力向她们游过去,一把抓住第二个女孩的衣服,使劲向河东岸拖拽,他双手夹着孩子的腋窝,奋力一举把第二个女孩又拖上岸来,他叮嘱孩子双手抓住岸边的杂草,防止再次滑落。他一秒钟也不敢耽搁,又用极快的速度返回河中心去救第三个孩子。但是,第三个孩子已不见身影,此时的崔国营也觉得体力有些不支,心急如焚的他在水中不由得大喊:“救人啊,救人啊!”但此时此刻竟无一人从这里路过。

  时间就是生命,他见喊不来人,就用双腿在水中去摸索孩子。幸好水是静止的,很快便摸索到了孩子的身体。他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下,双手死死地拽住孩子的衣服,用尽浑身的力气,把孩子拖拽到岸边,用双手夹着孩子的腋窝,用头把孩子顶上岸。此时,有路过的行人纷纷赶来,及时对3名孩子进行施救。58岁的崔国营患有心脏病,救人时用尽了力气,在众人的帮助下才平安上岸。脸色苍白的崔国营身体一直发抖,在岸边躺了很久才缓过来,看着孩子们安然无恙,他才放心离开。

多次救人危难之中 大爱书写雷锋精神 

  在与崔国营的交谈中了解到,15年间,他还曾施救过邻居家1名落水的孩子和一起车祸中4个人的生命,加上这次3名小姑娘,多年来他先后挽救了8个鲜活的生命,拯救了8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次次奋力托举,一次次伸出援手,“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已经成为崔国营的生命底色,他用善行义举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新时代普通农民的大爱担当!

尹新朋:00后小伙勇救落水儿童献出生命

640 (9).png

  尹新朋,男,2002年11月生,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塘湖镇东固城村村民。2023年5月12日,年仅21岁的尹新朋为挽救落水儿童,两次入水施救,最终体力不支不幸溺亡。尹新朋生前就读于河北省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系,今年即将毕业。尹新朋入围中央政法委在京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入选河北省第十四届见义勇为英雄推荐榜,2023年6月获评“河北好人”。

两次入水施救 谱写世间大爱

  绵绵易水河呜咽,苍苍易州大地哭泣。5月12日,即将大学毕业的尹新朋,为挽救落水儿童,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1岁。危急时刻,他以青春生命,世间大爱,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英雄之歌。

  5月12日下午5时许,尹新朋和同村的尹金鹏一起,跟他们相熟的同学伙伴儿,到瀑河流域武庄河段的河边烧烤游玩。有一对母子在他们旁边玩耍篮球。玩耍中,篮球滚入河中,男孩去抓篮球,不慎掉入水中。当时,男孩的母亲大声呼救,尹新朋第一个冲过去,看到男孩在水中挣扎,时而淹没水中,情况危险。尹新朋二话没说,跳入水中施救,或许是仓促跳入水中不适应,加之河道水下情况复杂,尹新朋在靠近男孩后,出现了体力不支情况,随时都有没入水中的危险;同伴尹金鹏站在水边,让其他同学赶紧找来绳子,扔向尹新朋,可是绳子在水中漂浮不定,挣扎中的尹新朋根本抓不到绳子。随后,同伴把烧烤用的炉子递给尹金鹏,大家拉着尹金鹏,费力地递给尹新朋,用炉子把手套住尹新朋的手,才把尹新朋拉回岸上来;瀑河水表面看上去平静,但河水较深,水下漩涡汹涌,再加上傍晚光线不足,河水冰凉,救援难度进一步加大。被拉上岸的尹新朋看到男孩还没有被救上岸,又转身第二次跳入水中进行施救,直至力竭,儿童不幸溺亡,尹新朋英勇牺牲。

你的温暖善良 将被永远铭记

  这个年仅21岁的小伙子,像一束光,一团火似的,温暖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好儿子,用自己尚显年轻的肩膀,打零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为父母撑起了大半个家;他是好弟弟,在姐姐眼中,本该被照顾的年纪,却早已是姐姐生意上、生活中的好帮手;他是好哥哥,冰雹中背着受伤的尹金鹏走了三里路回家的画面,烙印在尹金鹏心中;他是好学生,在老师眼里,他温和善良,离开母校多年,仍惦记着给过他帮助的老师同学;他是好孩子,在亲戚邻居眼里,他仁义厚道,看到谁家有难处,都仗义上前,能帮就帮,不怕苦不怕累,没有怨言。

  就是这样的尹新朋,看到落入水中的孩子,他怎能不去救呢;就是这样的尹新朋,本来已经上岸脱离危险,可是孩子没救出来,他怎能不再次跳入水中施救,直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才是尹新朋啊,一个心里永远装着别人,一个乐于奉献、仗义相助、传递温暖的人!


友情链接: